咨询热线:
0512-57708151
咨询热线:
0512-57361703
咨询热线:
0512-57725086
新闻资讯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> 新闻资讯> 新闻动态
···
汶川震区教育重建纪实 废墟上建起最美的校园
2011-05-12 00:00
405
    又到“5月12日”。 

  汶川这个名字不可避免地被牵挂。 

  当3年前那个黑色的瞬间无情地吞噬一切时,恐怕没有人能想到,3年后的今天,在那片被摧毁的土地上,一股神奇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。 

  那是拔地而起的学校、厂房、医院…… 

  那是街市的叫卖声、婴儿的啼哭声和校园传出的读书声…… 

  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,3年时间创造的超越自然的奇迹令人惊叹,更使汶川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。 

  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;科学发展,全面协调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,举全国之力,中国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恢复重建的奇迹。 

  走进一座座在废墟上建起的美丽新学校,我们于震撼中感受奇迹发生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。 

  灾后重建,让学校成为最美、最安全的地方 

  走进地震灾区,最漂亮的是民居,最坚固的是学校,最现代的是医院。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青山绿水间,琅琅的读书声回响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

  当晨读的铃声撕破校园的寂静,学生们纷纷走出低矮湿热的帐篷,走进他们的临时教室。校长刘亚春背着手,心情沉重地凝望着长虹培训中心空地上那一大片天蓝色的帐篷…… 

  这是2008年5月震后的一个清晨,记者在北川中学看到的一幕。 

  今天的新北川中学,已从长虹培训中心搬到了安昌镇一个名叫板凳桥的新北川城。2010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的新北川中学,占地15万平方米,总投资2亿元,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。校园内风景优美,道路宽阔,绿草茵茵,一条人工河穿校而过。灰砖白墙的3层教学楼,朴实厚重,整体建筑风格体现了浓郁的羌族特色。宿舍楼、体育场等设施在偌大的校园内次第排开。一面巨大的“捐赠墙”,记录着所有为这所学校重生伸出过援手的单位和捐赠人姓名…… 

  3年,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难重建,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 

  在陕西汉中,对口援建的所有教育项目全部竣工。 

  在甘肃陇南,重建的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新校园,犹如风景图画…… 

  3年前,大地震波及的50万平方公里川、陕、甘大地,如今,灾区重建学校主体建筑均按8度抗震设防设计,按9度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构造处理,教学硬件、软件均大大超过震前水平。今天的地震重灾区,处处都能看到一张张稚嫩的笑脸绽放在重建校园中。 

  截至2011年3月底,四川省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,已完工92.4%,完成投资7871亿元;142个汶川地震受灾县需恢复重建的8323所学校,已累计开工8322所,竣工8166所。甘肃陇南累计开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3612项,其中竣工3183项。 

  这是怎样的力量?这是什么样的奇迹? 

  “过去3年,有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瞻远瞩、果断决策,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,现在,最漂亮的是民居,最安全的是学校,最现代的是医院。所以,去参观任何一所新校园,你都能感受到灾区教育的巨变!”德阳市教育局副局长胡北激动地说。 

  灾后重建,规划先行。 

  2008年6月5日,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,提出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”,以“举全国之力”加快灾后恢复重建。5天后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》,确定粤、苏、沪、浙、京等19个省市立即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。 

  与此同时,国家又建立了3000亿元的中央财政灾后恢复重建基金。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,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,1/4将用于灾后重建,把灾后重建作为扩大内需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,力争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3年的目标任务,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! 

  6月中旬,全国各地的援建工作组悉数奔赴灾区。勘测、设计、规划人员和各路施工队伍也陆续抵达相应的援建区。自此,一场动员范围最广、投入力量最大、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大会战,在川、陕、甘拉开序幕。 

  为了使灾区教育尽快恢复常态,3年间,包括教育部在内的38个部门及相关单位和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各司其职、通力合作,付出了艰辛努力。 

  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,教育部把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,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,制定规划、建立工作机构,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的灾后重建工作。 

  为确保重建规划科学合理,教育部组织的灾区教育重建规划方案编写组先后两度进入灾区,按照国务院的要求,成立了汶川地震灾后学校重建工作领导小组,统筹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灾后学校重建工作。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,教育部帮助四川、甘肃、陕西三省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,设计了130多项校核指标,对1700多万条数据进行7轮核对。在此基础上,还广泛听取当地意见,建立了涉及266个受灾县8.5万所学校恢复重建的数据库,为学校恢复重建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思想、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。 

  在部署教育系统对口支援灾区学校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,教育部积极配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》进行了修订,还认真修订了《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》、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》等有关标准,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据。 

  与此同时,教育部党组成员多次深入灾区,开展专题调研,指导灾区教育部门灾后重建工作,共同分析研究学校恢复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帮助解决困难,落实规划,保证重建工程质量。 

  灾后教育教学的恢复,头绪多、任务重。为支持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,提高灾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,积极投入灾后重建工作,2008年暑期,教育部组织实施了“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”,为灾区组织灾后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及素质提高培训提供了示范。 

  3年,就像一个轮回;3年,所有的期待,只为等待一个响亮的回答。 

  今年3月7日,在“5·12”大地震中遭受劫难的漩口中学,汉、藏学生们结束了两年多在西南财经大学及山西长治、汶川水磨镇等地的异地复课,搬进了新落成的七一映秀中学。这是利用全国几千万名共产党员交纳的97亿多元“特殊党费”援建的项目之一。 

  一个个感恩的细节,被物化成一种无声的教育。新学期开学第一天,细心的同学发现,学校教学楼入口处,放着形如被红色党旗覆盖的捐款箱;整栋教学楼远远看上去所呈现出汉字“七”的造型,告知人们这所学校的来龙去脉。 

  映秀,地处岷江岸边的河谷山地,可用平地极少。为了把最安全、条件最好的地方留给学校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,汶川县委、县政府请相关专家反复考察、论证,最终将七一映秀中学选址在紧邻国道213线、距地震断裂带600米的地方。 

  2010年1月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院联合完成了这所“特殊党费”援建学校的建筑设计,两院院士吴良镛受邀担任设计顾问。 

  这所投资4600多万元的新校园,占地4.2万平方米,建筑物符合“8级抗震、9度设防”标准,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,还有足球场、篮球场、排球场、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,可容纳1200名学生学习和生活。 

  作为校方的两名代表之一,邓钧彦双眼布满血丝,声音沙哑。自学校奠基之日起,他每天吃住在工地,把关施工质量,并为施工方、设计方和教育局协调各项事宜,春节也不曾休息过。 

  灾后重建,是川西北教育的一次大整合。3年来,汶川县灾后教育重建规划项目29个,其中中小学23所,总投资21.63亿元,校舍建设面积41万多平方米。全县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可容纳学位数2.9万个,占总人口的1/3,这一比例为全国之最。 

  汶川县委副书记、县长张通荣说:“在重建过程中,广泛利用了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材料,教室、宿舍8级抗震9度设防,体育场、风雨球场成为安全的避灾场所,音美教室、游泳池、塑胶跑道等教学设施设备达到全国一流水平。” 

  曾被地震撕裂得支离破碎的映秀县中滩堡村,如今,一个融合藏羌民族特色与欧洲风情的旅游小镇,已全面投入使用。保罗·安德鲁、贝聿铭、吴良镛等许多世界顶尖级建筑大师都在这里留下了设计作品。在灾区,胶隔震支座、阻尼消能减震器、轻钢结构等世界最先进的抗震减灾技术,在学校、医院等众多公共服务设施中集体亮相。 

  所有重建项目,不留遗憾,不留隐患,不留包袱!